【导语】作为“一带一路”核心、全球第四大湾区,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区位优势、产业协同和政策利好三大势能,银都集团从“三资”智慧理念、产业地理及业务版图布局到金融生态圈打造规划,都充分承接了湾区的利好,将最大限度创造资本价值。

继两会政府报告提出“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”以来,这个对标纽约、即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湾区的黄金枢纽,就赚足了眼球。2018年5月中旬,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,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定,相关政策措施将成熟一项推出一项,很快会出台。随着政策出台逼近,借力区位优势、产业协同和政策利好等因素,大湾区发展势能持续聚焦,金融、高科技、商贸、制造业等多个产业持续升温,如何借力大湾区高效进行多元投资布局,实现价值财富管理,是高净值人群必须考虑的问题,而这同样是银都集团的价值所在。
湾区区位带动,银都精准布局全面覆盖
大湾区是城市高聚集能量区域,包含9个城市2个省级特别行政区,著名投资人徐小平分析称,从“9+2”各自的政治经济地位及人口密度,可以预测大湾区未来发展将以香港为龙头、深圳为核心、广州为中心,其余各城如双手双足,并自湾区向东、西两面带动海峡西岸和北部经济湾,再辐射至东盟各国、南亚、中东、欧洲等“一带一路”海外国家。
依托“一带一路”规划及大湾区区位优势,银都集团10年品牌沉淀,精准布局包括银都财富、银都资本、银都投资、银都保险、银都海外、银都普惠等产业矩阵,以战略高度,立足深圳总部,积极开拓广州、佛山、东莞、中山等“9+2”后方城市,并已辐射至上海、北京、杭州、苏州、成都等多个重点省市,成立十余家分子公司,同时将继续开疆拓土,以席卷之势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,而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则进一步针对资本市场发力,促成资本价值爆发。
银都集团的布局实现了从大湾区9+2到国内、海外的全覆盖,无论是大湾区当前的区位势能,还是未来深化发展将出现的产业和资本转移、拓宽等潜能都可充分利用。随着大湾区金融开放政策的落实及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加深,相信银都集团以顶级的“三资”智慧、独到的投资理念、专业的管理团队、严谨的风控措施为核心竞争力,打造实业投资、上市并购、私募基金、供应链、财富管理、保险、证券等产业版图,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,助力大湾区发展,并为高净值人群落实全球资产配置。
借力产业聚集,银都撬开协同发展之门
粤港澳大湾区“9+2”多城并进,产业集聚和梯队形态显著,其中以香港金融服务业辐射能力最强,深圳高科技产业优势明显且“双创”气氛浓厚,广东其余各城则在电子信息、机械、纺织服装、食品加工等制造业发展成熟,并形成深莞惠、广佛肇、珠中江经济圈。深化11城的产业协同,驱动多产业协同、互利、并进,是粤港澳大湾区欲解决的问题之一。
在银都集团看来,深化产业协同,融通金融脉络,实现优质资本在产业间的流转,促进和协助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是关键。银都集团旗下多个业务板块,为资本的流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银都集团目前拥有资本、金融、普惠三大业务模块,通过10+各分子公司,让产业触角延伸至投资,主要包括股权基金、证券基金、地产、私募、保险、实业、海外投资、科技金融等多个金融细分领域,能为高净值人群实现全球化、精准化、多元化的资产配置。同时,银都集团结合国家政策发展的趋势,进行实业投资,如VK机器人、新农业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装配式建筑等国家新兴战略产业,通过金融脉络的融通,银都将撬开产业深度协同发展之门。
政策利好,银都“金融生态圈”价值凸显
大湾区是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要节点,其本身集合了数量众多、行业类型丰富的“独角兽”企业,总估值超600亿美元,主要分布在互联网、云服务、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。比起将资本大量倾斜至“独角兽”企业,打造一个适宜产业平衡发展,扶持和包容不同产业孵化的金融更为重要。
银都是业内首个倡导构建出以“资金”为核心,带动“资产”和“资本”联动发展,实现“产业金融+创新金融+共享金融”三位一体金融生态圈的民营金融企业,注册资本1亿元,资产管理规模达百亿,拥有强大股东背景、雄厚实业基础、双私募、双保险牌照、与数家上市公司及新三板公司达成深度战略合作、一流精英管理运营团队、专业完善风控体系六大核心竞争力。
在湾区政策优势持续利好的大背景下,银都集团的未来目标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圈,为高净值人群吸纳和增值资本到千亿规模,创造资本的最大价值。

目前,为了深化服务高净值人群以及各不同产业,银都集团正联动线上线下,采取财富终端营业点+战略机构合作+互联网新财富的“天网、地网、人网”三网合一的战术,以大湾区核心——深圳为根基,遍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构筑多个分支机构和实体终端。借力大湾区的区位、产业和政策势能,银都集团将发挥中国民营金融领航者的优势,推进资本的价值爆发。
银都十年韬略卓著,千亿级资本蓝海蓄势遨游。
编辑:鼎城
- 1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”或“中国江西网”、“大江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2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[XXX报]”或“中国江西网-XXX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·XXX报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江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-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